科普小常識
2017-12-28 來自: 河北國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437
科普小常識:身體解密。
人體:從思想上來說,是會受到社會環境,文化、傳統與及周圍氣氛的制約,并且會產生從想象得出來成果的生物實體。這樣的說法,實際是指包括思想的個人。對一般生物學或醫學而言,是指生物的外科實質。人體有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組織神經 人體(器官)———很難劃分,在現代醫學中,把軀干分為上下兩各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間由一叫做橫隔膜分開。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和大動脈等器官組織,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子宮、卵巢、輸卵管、脾臟等器官組織。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人體九大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脈管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感覺器。
骨骼:人或動物體內或體表堅硬的組織。分兩種,人和高等動物的骨骼在體內,由許多塊骨頭組成,叫內骨骼;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體外的硬殼以及某些脊椎動物(如魚、龜等)體表的鱗、甲等叫外骨骼。通常說的骨骼指內骨骼。
骨骼是組成脊椎動物內骨骼的堅硬器官,功能是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制造紅血球和白血球;儲藏礦物質。骨骼由各種不同的形狀組成,有復雜的內在和外在結構,使骨骼在減輕重量的同時能夠保持堅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礦物質化的骨骼組織,其內部是堅硬的蜂巢狀立體結構;其他組織還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人體的骨骼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是人體運動系統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塊骨。骨與骨之間一般用關節和韌帶連接起來。
營養成分:
1.骨骼“支撐者”:鈣
2.骨骼“加油站”:維生素(D)
3.骨骼“混凝土”:蛋白質
4.骨骼“保衛者”:鎂
5.骨骼“穩定劑”:鉀
6.骨骼“添加劑”:維生素K
7.骨骼“清道夫”:維生素(B12)
血管:血管是指血液流過的一系列管道。人體除角膜、毛發、指(趾)甲、牙質及上皮等處外,血管遍布全身。按血管的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
神經:神經(Nerve)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經纖維所構成,而神經纖維本身構造是由神經元的軸突外被神經膠質細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許多神經纖維聚集成束,外面包著由結締組成的膜,就成為一條神經。神經系統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即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各系統之間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中心,分工協同,共同實現心理功能。
氣血:氣與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氣對人體有推動調控作用、溫煦涼潤作用、防御作用、固攝作用及中介作用;血對人體有濡養作用及化神作用。
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氣運行不息,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維系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氣的運動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
血是循行于脈中而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端貑?/span>·調經論》強調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span>
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五臟:臟是指胸腹腔內之組織充實致密,并能貯存、分泌或制造精氣的臟器?!?/span>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靈樞·本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根據臟象學說,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精神意識活動分屬于五臟,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體表里的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臟是指胸腹腔內之組織充實致密,并能貯存、分泌或制造精氣的臟器,即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
六腑:臟器合稱: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
六腑是傳導飲食物的器官,它們既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過程。如膽的疏泄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腐熟,消化水谷;小腸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濁;大腸的吸收水分和傳導糟粕;膀腕貯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發生病變,都足以影響飲食物的傳化,所以說六腑是瀉而不藏,以通為用。
眼:眼,視覺器官。亦稱眼睛、目、招子,是大部分動物接收光線并在大腦形成影像的器官。對于人類來說,它是視覺器官,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眼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器官,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對自己 的具體形態進行改變,使得人類在復雜的環境中獲取正確的信息。
在很多脊椎動物和一些軟體動物中,眼睛通過把光投射到對光敏感的視網膜成像,在那里,光線被接收并轉化成信號并通過視神經傳遞到腦部。通常眼睛是球狀的,當中充滿透明的凝膠狀的物質,有一個聚焦用的晶狀體,通常還有一個可以控制進入眼睛光線多少的虹膜。
而且,人眼睛的顏色取決于虹膜。
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后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于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于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體中存在量極少,通常指低于人體體重0.01%的礦物質。
微量元素是相對主量元素(大量元素)來劃分的,根據寄存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多種類型,目前較受關注的主要是兩類,一種是生物體中的微量元素,另一種是非生物體中(如巖石中)的微量元素。人體每日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但對人體來說必不可少。
穴位:學名腧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涌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經絡: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于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文摘自百度百科,詳細資料登錄百度百科查詢